结果这时,他眼角的余光注意到一人。
殿南隅的青衫士子正提腕运笔,身姿如松柏承雪,众考生皆俯首蜷背,唯他肩背挺直如负剑匣,玉冠缨带纹丝不动。
那少年忽抬目迎向圣颜,眸中不是寻常士子的惶恐谄媚,倒像睥睨沙场的少将军,一下子就吸引了刘辩的兴趣。
此人气质不一般,既有袁绍身上的英气,又有诸葛亮眼中的自信。
刘辩也算是阅人无数,猛将贤臣不知见了多少,能仅凭一眼就吸引他注意的,绝不是凡夫俗子。
他来了兴趣,默不作声的过去查看此人能做出什么答卷。
姓名被糊住了,不知道他的来历,刘辩还算淡定,静静站在后面看他答卷。
首当其冲的,是经学题。
刘辩下意识的失笑,看来是个摆弄笔杆子的文人。
继续往下看。
《春秋》僖公元年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书救而不书侵,盖赞桓公存亡继绝。今南匈奴为鲜卑所破,陛下助其复国,合《公羊传》不与夷狄获中国之微义——非资敌,乃保塞。
开头一行字就让刘辩怔住了,他的双眼往下扫视。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今赐匈奴谷种织机,令其定居畜牧,实变游牧为编户之策。昔宣帝置匈奴金质属国印,今陛下美稷城置官监冶铁,乃行职方氏掌四夷八蛮之制。
这是刘辩见到的第一个,能剖析他派工匠、粮食等去南匈奴的考生,而且还都是正面评价,后面还有很多。
《论语》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臣请以《孟子》反诘:舜生于诸冯,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西夷之人也,孔子作《春秋》,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今于夫罗遣子入太学习礼乐,岂非正符夷狄中国化之圣训?
考《汉书·匈奴传》呼韩邪单于归汉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今岁并州边郡损卒较去年减七成,此即《管子》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之验。
陛下此举实承三重道统,一承周公柔远能迩之政,二秉孔子王者无外之志,三光武帝胡汉一家之业。若拘泥华夷之辨而弃活民安边之实,此乃腐儒误国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