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二人在最初的宦海沉浮里却是大相径庭,苏轼十年内连逢两次大丧,而章惇的故事则更为传奇。嘉佑二年的那届科考状元是章衡,此人按辈分是章惇的族侄,而且年龄还比章惇大了十来岁,可章惇在看了榜单之后却是恨不得马上找个老鼠洞钻进去,原因只是因为他这个叔叔竟然在考场上输给了自己的侄儿。为此,章惇拒绝朝廷给他分配的官职,他自动放弃这次当官的机会,决定下一次再来参加科考。三年后,章惇再次参加科考,成绩是——开封府试第一名,殿试第五名!
如此为自己挣得回脸面后,章惇这才潇潇洒洒地赶去陕西为官,朝廷给他安排的差遣是商洛县令,也就是在这里,章惇与时任凤翔府判官的苏轼再次重逢。老友相见自是人间一大乐事,两个大才子在此期间也是利用假期或空闲时间相约一道游山玩水,由此也为后世留下了有关他俩的诸多轶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后世有关他俩的文献记录里有两个故事传颂最广。一是两人一同骑马郊游,途中在一酒庄听闻附近有老虎出没,二人借着酒劲儿就决定去会一会这传说中的老虎。行至山间深处,他俩果然看到前方出现了一只老虎,苏轼立马想到了赶紧开溜,可章惇却说他有赶退老虎的办法。说完,早有预谋的章惇一脸坏笑地从怀里拿出了一面锣,随即他将这面锣狠狠地砸向了脚下的一块大石头。苏轼被惊得已经是面如死灰,可当他扭头再去看那只老虎时,那猛兽已经被这一声锣响给吓得落荒而逃。章惇看着惊魂未定的苏轼洋洋得意地笑道:“子瞻兄啊,你怎如此胆小?看来你今后一定没我有出息!”
另一个故事则是出自章惇在《宋史》里的个人列传,曾公亮的孙子、两宋之交的道学家曾慥在其所编纂的私人文学笔记《高斋漫录》也有提及。故事里说苏轼和章惇一起去游览南山,行至仙游潭,他俩来到了一处绝壁之地。在他们的前方有一处石壁,但中间却是万丈深渊,一条横木就架在这深渊之上可供通行。章惇提议一起过去到石壁上题字以作纪念,苏轼可不想让自己的小命就此报销,打死他也不过去。章惇却非要过去乱写乱画,不过他也不想死,于是他四处张望找了一根藤索系在了自己的腰间,另一头则绑在了一棵大树上。随即,章惇手拿此行所带的笔墨摇摇晃晃地踏过独木桥并在石壁上大书:章惇、苏轼到此一游!
当章惇返回时,苏轼抚其背感慨道:“子厚啊,我觉得你今后肯定会杀人!”
章惇一脸惊惑:“你何出此言啊?”
苏轼回道:“能自判命者,能杀人也!”
章惇听完哈哈大笑!
看完上述的这些内容,想必我们对章惇的心性定然有所认知。苏轼本人无论是做人还是后来做学问和文章都被当时以及后世之人冠之以“豪放”的字眼,但章惇其实在这上面比苏轼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此人快意恩仇,浑身上下都是一股侠者风范,但此人又绝对是一个才学之士。如此之人自然傲骨凌云,这也导致其早期在官场上混得很不顺当。
我们在前面也提到过欧阳修曾经在赵曙即将驾崩的公元1066年举荐章惇参与朝廷馆阁官员的选拔考核,他考试倒是通过了,但却没能获得擢升。这里面的原因就在于当时以王陶、史吕景、蒋之奇为首的那帮御史认为章惇为人太过轻浮且不自守,而且还曾经嫌弃朝廷给他的官太小而拒绝赴任(佻薄秽滥,向以擢第不高,辄丢敕诰于廷)。如此这般之下,章惇自然也就没能进入馆阁官员的行列。
正当章惇郁闷不已的时候,他的另一个贵人却出现了。在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之后不久,前宰相李迪的侄儿李承之向王安石举荐了章惇。一番面谈之后,对于眼前的这个与年轻时的自己简直不要太像的后生,王安石那是相当喜欢,而章惇对于能够受到早就仰慕已久的王安石的赏识也是甚觉自己终于遇到了伯乐。由此,章惇成了王安石着力培养的对象,他被任命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同时王安石也让其进入集贤院出任集贤校理兼中书校正。如此,章惇不但成了新法的积极参与者,更是被提拔为了一名馆阁官员,此外还是中书省的一名机要文书。
说完了章惇,我们再来说另一个同样也姓章的章姓之人——章楶(jié)。
章楶(公元1027年—公元1102年),字质夫,北宋一代名将、诗人。说他是北宋的一代名将其实有些贬低了他,他应该还有一个头衔——北宋名臣,可奈何他的军功实在是太大,以至于完全掩盖了他的为政能力,他这么一个文官也就活生生地被历史给戴上了一顶名将的帽子。章楶的军功有多大?这个事我们到时候会详说,简单来说,要不是后来宋朝上层各种幺蛾子乱扑腾,那么西夏也就极有可能被章楶从地图上给抹去了,也就不至于后来劳烦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去辛苦走一遭以致最后还折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