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荆公秉政

在决定正式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之前,赵顼对王安石进行了最后一次的“面试问答”。这一天王安石刚给赵顼讲课完毕,按照常例这时候王安石就该告退了,可赵顼特意将他留了下来。

赵顼说道:“爱卿啊,朕觉得一个帝王想要有所作为就必得一个能臣的辅佐才能启用成事。比如唐太宗得到魏征,再比如刘备得到诸葛孔明,然后他们之间才成就了一段君臣佳话。”

王安石回道:“陛下如果是尧舜,则必引来皋、夔、稷、契这等贤臣来辅佐,陛下如果是商高宗武丁,则必有傅说前来相助,至于魏征和诸葛孔明,他们皆不能与上述的能臣贤吏相提并论。但是,如果陛下没有振兴家国之宏图大志,那么即使天下有贤臣在世也终将被势力之徒所淹没。”

王安石是在委婉地提醒赵顼要做一个心有大志的圣君,可身为帝王的赵顼对此却另有看法。他说:“这世上并不缺胸怀大志的君王,但即便是尧舜之时也有饕餮、穷奇、梼杌、混沌这类的四凶。”

赵顼显然是在诉苦,而王安石正好抓住这一点给赵顼上了一课。他说道:“陛下你说的没错,但尧舜之所以能够被称之为圣君,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能够明辨忠奸并对奸邪予以铲除。如果他们任由四凶恣意妄为,那么皋、夔、稷、契又岂能成为上古俊贤呢?”

从这次的对话里我们能够很明显地看到王安石这是在向赵顼索要绝对的信任和支持,他要想变法成功就必须如此,否则他最后指定会重蹈当年范仲淹和富弼的覆辙。当这对君臣的谈话和交心进行到这个阶段其实也就意味着赵顼对王安石的考察已接近尾声,经过大半年时间的问对与交流,尤其是王安石在这大半年里以皇帝侍讲的身份为赵顼详细讲解了他关于变法的种种细节和步骤以及其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利弊,赵顼对新法的实施已然是心驰神往乃至是迫不及待。

时值公元1068年的岁末,赵顼登基已经快两年时间了。在这两年里他其实没有干什么大事,整个帝国都处在一种平稳的过渡时期,但这平静的背后却是一幅伟大宏图的徐徐展开。赵顼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来考察王安石并了解新法的各项名目、内容以及可能产生的各种利弊得失,这种沉稳和镇静在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身上无疑是很难见到的。即使如此,在决定正式任用王安石之前,赵顼还是决定再次向现任的几位宰执大臣以及身边的近臣征求意见,而王安石则像是一个应聘的求职者一般只能耐心等待那份录用通知书的到来。

赵顼这次首先问询的人是宰相曾公亮:“朕想重用王安石把他提升为参知政事,爱卿意下如何?”

曾公亮在这之前就已经数次举荐了王安石,对此他当然是举双手赞成。然而,轮到参知政事唐介时,赵顼却被唐介当面泼了一盆凉水,唐介直言不讳地说王安石此人不可以大用,其论与前宰相韩琦可谓是完全相同。

赵顼质问道:“你说王安石不可大用,那你觉得他到底是才学不足还是能力不足?”

唐介回道:“王安石有才但却比较固执,他的想法很多但却大多都不切实际,如果陛下要重用他恐怕会导致法度大变继而乱及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