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上午,丁思成父子坐一辆车,汪昆仑和黄辉坐一辆车,于九点钟开馆前就来到了南吴博物馆门前。
汪昆仑原来劝黄辉不必来,因为他教学和带研究生的时间本来就紧,又兼着《华夏物语》的绪论工作,对古玩也不在行。
谁知黄辉却执意要参加,他的理由是:不仅要开开眼界,而且因为白宇华的所谓捐献,他心中疑云阵阵,认定这是个欺世盗名的骗局。
前来观看的人并不太多,其中大部分是收藏爱好者,还有少数党政官员。
汪昆仑自告奋勇地在前面开道,因为他与南吴博物馆的领导和许多馆员很熟悉,这可能也是沾了点夏中华的光。
不知出于何因,国家文物局和南吴博物馆都没有对白宇华的捐献搞隆重的仪式,只是新辟了一个小馆:白宇华捐献文物展示厅。
一进展示厅,就见到以国家文物局和南吴博物馆联合署名的展示简介。
其中说明三层意思:一是白宇华同志出于清正廉洁和对文物事业的支持,将祖传和自已长期的藏品捐献给国家,这种**亮节堪称世人的楷模。
二是这些藏品的总件数、分类原则和专家团的鉴定意见。
三是要求参观者必须严格遵守馆内的规定,不允许随意触摸和移动展品。
汪昆仑一看这个“简介”,心就凉了半截,他本欲与丁思成用他们的方式重新鉴定这批大梁佛像,按此规定就根本不可能了。
但他不甘放弃,找到了负责展览的副馆长徐然。
徐然是馆内陶瓷方面的专家,与夏中华关系密切,且头脑活络,也收过汪昆仑的“咨询费”,所以关系不是一般。
也正因为如此,汪昆仑向徐然提出了一个要求:其他物品严格遵守馆内的规定,但那批南朝佛像必须从橱窗中拿出来,放在有阳光直射的地方观看。
徐然说:“你违反规定,这不是为难我吗?”
汪昆仑说:“我今天是陪丁老先生和黄教授来的,请您方便一下,友情后补。”
徐然知道汪昆仑出手大方,便说:“我就帮你一下,看你如何‘后补’了。”
汪昆仑说了声“有数了”,便走到丁思成面前说:“丁先生,徐馆长允许我们将佛像移到有阳光直射的窗边长条桌上观看。”
丁思成说:“看来你面子不小,一般人根本做不到。”
丁士国笑道:“汪先生可不是一般人呀。
汪昆仑、丁士国和两个馆员将16尊南朝佛像很快搬到长条桌上。
丁思成拿出放大镜,在阳光下仔细地察看着。
汪昆仑也施展了他的独门功夫。
经过近半个小时的特殊鉴定,丁思成和汪昆仑会意地点了点头。